“要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,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评价体系!”前不久在接受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等媒体集体采访时,陈发虎再次提及往事,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的他认为,鼓励最好的学术文章发表在本土刊物上,就应该从评价导向“下手”。
世界一流,本土科技期刊究竟还差什么?四部门再次发力,中国科技期刊又当如何补短板?如陈发虎所问,英国人有《自然》(Nature),美国人有《科学》(Science)和《美国科学院院报》(PNAS),中国何时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?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。
《意见》开篇语即表示:中国已成为期刊大国,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,离期刊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。
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、《中国科学》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向记者出示两组数据——
这组数据更多反映期刊的数量,另一组以SCI和Scopus等国际知名期刊数据库来衡量、基于专家评审和期刊论文被引用频次等计量指标的数据,则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。
“中国科技期刊的这种现状,与中国科研竞争力的状况、科研论文的发文数量,是明显不相匹配的。”任胜利说。
相应地,中国本土期刊对中国SCI论文的贡献率,也由2000年的40.7%,下降至2017年的7.9%。
论文“越来越强”,期刊“不强反弱”的背后,还隐藏着这样一个“公开的秘密”:中国科研人员的重要研究成果,大多愿意发表在国外,而重要期刊的全文数据库,也基本都在国外,于是就形成了学术资源“两头在外”的被动局面。
评价异化
在任胜利看来,问题还是出在了评价体系上——科研评价以SCI为导向,加剧了中国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竞争中的不利地位。
相应地,在这种生态环境下,国内一些科技期刊不仅没有奋起直追,反而“自甘堕落”,沦为“毕业论文”“职称论文”的发稿工具。
“偏离发表创新成果——这个科技学术期刊的根本功能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。”邬书林说。
来自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(2018)》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7年年底,中国共有科技期刊5052种,但这5000多种科技期刊,却有3232个主办单位,4381个出版单位,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.15个期刊。
任胜利也有同感。他告诉记者,科技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,主管、主办、地域等专属性很强的界限到了需要打破的时候了。
打造国际一流数字出版与传播的平台,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。
任胜利说,国际主要期刊出版集团凭借多年的运行经验和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,在集群化、平台化运营方面不断推陈出新,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学术资源,做大做强,极力巩固其竞争优势。而中国只有少数科技期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融合出版与传播,信息服务和传播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,更缺乏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学术资源的能力。
然而,“借船出海”的问题是,国内学者刊发的优秀论文进入了国际出版商数据库,必须付出高额订阅费才能获取。
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为有力的声音?陈发虎认为,除了鼓励国内优秀成果投到本国期刊之外,也要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办刊人员的国际化。
此次印发的《意见》明确提出“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全球创新思想和一流人才的汇聚能力”,要提高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对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,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,创造条件吸纳高水平国际编委和经营人才,提升出版传播的核心竞争力。
邬书林说,提高中国科技期刊水平,既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,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。世界学术出版中心最早是在意大利,后来逐步转移至法国、荷兰和英国,现在变成了美国。下一个世界学术出版中心,会不会是中国?